字号: 大 中 小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对于阚德刚而言有着别样的“享受”。在难得的假期,他并没有选择休闲度假,而是带着团队辗转于牡丹江市林口县、海林市、宁安市,在广袤田野间开展考古调查。
在普通人眼中,田野考古调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风餐露宿,要忍受严寒酷暑与孤寂。阚德刚却笑称这是“享受”:“当阳光洒在探方里,指尖触摸到千年前的陶片,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这种与远古文明对话的悸动,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阚德刚(中)辅助地方有关部门进行田野调查
“当前正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关键阶段,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田野调查中。”阚德刚语速急促而铿锵,坚定的目光闪烁着对考古事业的执着。
今年是阚德刚涉足田野考古的第27个年头,他曾参与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累计发现各时期古遗址70余处,普查文物8000余件,荣获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普查工作者”称号;他参与和见证了苏联红军遗骸搜救以及抚远亮子河遗址、海浪河流域旧石器遗址群、绥芬河流域旧石器遗址群、海林石人洞等考古发掘项目。日前,他光荣入选了第二届“最美龙江文物安全守护人”。
阚德刚(左)参与海林石人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从乡村教师到考古学者的蜕变
阚德刚从小就对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四处“淘”文物、考古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1998年,他大学毕业分配到牡丹江宁安市石岩镇民主村中学任教,其间,他听村民说曾在附近发现“用石头打磨的古人劳作工具”。在村民带领下,他发现了一些类似刀、斧工具的史前人类所遗留下来的石制品。
这发现如同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让这名中学教师深深痴迷于探寻黑土地下埋藏的“文明密码”。
“当时就像着了魔,每天课后就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悠。”如今回忆起来,阚德刚对20多年前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几年间,他骑坏了三辆摩托车,足迹遍布牡丹江流域,陆续发现了70多处古代遗址。
保护濒危的古建筑
为了系统掌握考古知识,他白天教学,夜晚挑灯苦读,最终考取“考古学”研究生。在专业知识的加持下,他的考古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随着他收集的石器越来越多,他专门建立了一个小展厅,用心地对他的“石头宝贝”进行分类整理,给予他们悉心的保护。在深入研究这些石器的过程中,他惊喜地发现,其中部分石器或许有着上万年的悠久历史。
阚德刚的执着与努力,得到了文物专家的认可。他受邀协助省市文物普查队发现了多处历史遗址。鉴于他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阚德刚被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为讲师,并负责田野考古调查工作。
守护文明印记,搭建古今对话之桥
“希望经过我们的手,让这些古老的文物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借助它们了解历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2009年,阚德刚毅然将自己多年来苦心采集的文物标本,无偿捐献给国家相关单位,使得这些地方文物得到了妥善地安置和保护。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阚德刚带领他的学生们,将采集的8000多件文物标本的数据情况,逐一上传至了国家文物数据库。
阚德刚向中小学生宣讲地方历史文化
2010年,借助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平台,阚德刚创建了牡丹江流域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建成,填补了牡丹江市长期以来没有古代历史展馆的空白,在2011年更是被省科技协会评为黑龙江省科普基地。
这座免费向大众开放的博物馆,宛如一扇明亮的窗户,让人们得以探究当地丰富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实现了游客与文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
“怎样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参观者更真切地领略文物的魅力呢?”阚德刚组织牡丹江师范学院在校志愿者们,深入探究牡丹江流域博物馆内的每一件文物。他带领志愿者们认真研习文物讲解资料,全面掌握文物的名称、年代,熟知与之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在为游客讲解文物时,他们耐心地与游客互动,细致解答各种有关文物的问题,赢得了游客的广泛赞誉,也让大众感受到了古人的无穷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阚德刚参与海浪河流域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
坚守文物保护,探寻历史深处奥秘
2012年的镜泊湖龙泉山考察,充分展现了阚德刚的专业素养。在杂乱的石堆中,阚德刚凭借敏锐的专业视角,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这块石头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两端带有明显的凹槽。经过仔细的鉴别与分析,阚德刚断定,这是古人用于捕鱼的网坠;在沙滩边,他又找到了一块黑色的圆形石片,其边角部异常锋利。经过鉴别,他认为这件器物是古人用黑曜岩加工成的刮削器;随后,他和踏查团队继续探寻,又陆续发现了古人砍伐用的石斧,以及原始农业工具石磨棒和用途神秘的环状石器……
就这样,此次考察,他们一共发现了距今2000多年的石制品20多件。经过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最终确定该区域为早期铁器遗址,这一重要发现为研究牡丹江流域早期人类活动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阚德刚还积极投身于众多考古项目,在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他全力协助多地文物保护中心,成功新发现多处古代遗址。
阚德刚和伙伴们在牡丹江上游开展田野考古调查
在多年坚守中,阚德刚始终将文物保护视为自己神圣使命。在田野调查期间,每到一处村落,他都会积极与村民交流,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一旦看到倾斜的遗址保护碑和界桩,他都会不辞辛苦地扶正加固,重新粉刷模糊不清的碑文,仔细清理界碑周围的杂物,使其恢复清晰与庄重。面对遗址局部损坏以及因基建工程而暴露的破损文物,他不仅积极奔走呼吁加强保护力度,还亲身参与到抢救性采集与修复工作当中,力求最大程度恢复器物原貌,重现其蕴含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岁月流转,阚德刚从一位怀揣好奇的乡村教师,成长为如今备受尊敬的考古学家,这一路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他眼中对历史文化的炽热光芒。当夜幕降临,牡丹江流域博物馆内灯光柔和,那些经阚德刚之手重现光彩的文物,正低声“讲述”着文明演进的故事。而阚德刚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继续追寻着黑土地下沉睡的记忆,为文明传承点燃不灭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