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公共服务>数字文旅>掌上非遗>非遗信息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开始征集!

日期:2025-03-24 09:40:00
来源:中国旅游报 撰稿人:中国旅游报

字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下,中国旅游出版社将于2025年3月至6月开展2024“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征集推广活动。现面向各地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开展“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项目征集。有关情况如下:

一、征集对象

1.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2.社会团体: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播、普及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

3.企事业单位:各地承担非遗保护职能或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区等,致力于非遗创新实践的科研机构、学校、教育机构、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等。

4.个人:积极开展和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非遗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媒体人(包括自媒体创作者)、学者、非遗爱好者等人士。

二、征集范围

申报的项目应为近两年来开展的“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范围包括:

1.非遗与旅游、科技等其他领域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

2.融入现代生活的非遗项目的展览、展示、展演等活动类实践;

3.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媒体纪录、传播非遗方面的创新实践,纪录、传播方式包括摄影作品、口述史纪录、影片拍摄、影展、自媒体创作推广等;

4.社会团体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非遗的创作实施、教学传承、社会推广、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实践;

5.构建非遗生活场景、文化空间的创新实践;

6.地方或社群整体推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实践;

7.其他形式的创新实践。

三、征集要求

1.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在实践中推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众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做到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

2.具有良好社会推广价值,适合在更大范围领域内复制或推广、销售,产生经济效益或带动更多机构或个人参与相关工作,对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正面社会意义。

3.已取得可以量化的成果,具有阶段性效果,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四、征集说明

1.申报单位/个人应在2025年4月30日之前,填写《2024“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征集推广活动申报表》(详见附件),发送至电子邮箱ichcttp@163.com,经当地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优先。

2.申报介绍材料(doc格式)为1500—2500字,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介绍、实践方式及过程、实践效果、经验总结等,并提交5张以上相关照片(像素不低于2560x1440,大小不小于2M,每张照片附20字内图片说明并标注版权人信息)。如有音频、视频等辅助材料可一并提供。

3.发送材料时,请将同一报名项目的所有材料打成一个压缩包,并将压缩包名字写为报名项目名称。

4.申报单位/个人确保对所提供的所有资料拥有知识产权,如引发侵权纠纷,由申报主体独立承担全部责任。

5.创新实践项目及相关材料一经申报,即视为授权活动主办单位可在本次活动宣传、后续图书出版等中发布及无偿使用,且有转授权的权利。

6.“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项目名单将在202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活动上正式揭晓,并颁发证书。

7.中国旅游出版社将编辑出版《2024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汇编》图书,并将通过中国旅游出版社图书宣传渠道及相关媒体进行持续推广。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中国旅游出版社王欣艳张雯

电话:010-57377151,010-57377155

邮箱地址:ichcttp@163.com

附件:“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征集推广活动申报表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来信来访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中山路197号 邮政编码:150001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备案号:黑ICP备05004173号-4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252号

智能问答机器人 hi! 我是智小龙
微信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