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公共服务>数字文旅>掌上非遗>非遗信息

非遗进校园 | 赓续传统文化 延续历史文脉(六)

日期:2023-05-30 09:35:19
来源:省非遗中心 撰稿人:省非遗中心

字号: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多年来,全省非遗传承人本着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励青少年主动担当起非遗传承保护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共有140位非遗传承人参与,涉及非遗项目113项、学校243个,共完成课时17533课时,参与学员人数52715人。其中列入教学计划的校本课13729课时,涉及学校88个,参与授课传承人44人。

点点银鳞画巧思

非遗技艺:鱼皮制作技艺

传承人:闫思婷

闫思婷,女,1975年9月出生,爱辉区思婷鱼皮文化艺术工作室负责人,爱辉区“百姓学习之星”爱辉文旅推介官,黑河市级项目《鱼皮手工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黑河市中俄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黑河鱼皮手工制作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黑河首届爱辉工匠,黑河工匠,黑河市工艺美术大师,黑河博物馆特聘讲师,黑河鱼皮技艺文化陈列馆馆长,黑龙江鲡雅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皮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手工艺制作师,百年尤氏鱼皮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闫思婷十分擅长鱼皮手工制作,能够熟练制作鱼皮服饰,鱼皮画,鱼皮生活用品,鱼皮仿生动物(创新)。闫思婷长期致力于中俄文化交流推广工作,所负责的项目中俄非遗文化之家被评为国家级项目——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并于《天工》杂志发表关于鱼皮技艺专业论文,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鱼皮桦树皮艺术创作人才,她的鱼皮作品被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市博物馆、黑龙江省非遗中心收藏。

在非遗传承上,闫思婷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核心弘扬中华文化,长期以来致力于唤醒、挖掘、传承、保护、推广、创新、发展鱼皮制作这项精巧的民俗技艺。薪火相传,尽心尽力培养种子学员,传承濒临灭绝的龙江特色文化。闫思婷公益性培训过的学员超过8000人次,学员年龄跨度从6岁到76岁,极大程度上壮大了传承人队伍。

在继承的基础上,闫思婷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创意设计,通过现代技术为非遗产业赋能。她还撰写了众多专业论文,研发新型专利,并将获得的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2022842825.1)与鱼皮手工制作技艺相结合,创作了大型非遗鱼皮作品《腾飞中国龙》。刷新了人们对于非遗产品的认知,对非遗宣传与传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晶莹糖塑栩栩如生

非遗技艺:王氏糖塑技艺

传承人:王春晶

王春晶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糖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乡村公益支教老师,全国屈指可数的90后糖塑女传人。

王春晶女承祖业,幼时学艺,16岁便出师跟随父亲“跑江湖”,走街串巷摆摊撂地儿做手艺。现今王春晶已传承手艺一十二载,以高超技艺和突出贡献荣获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春晶多年来一直坚守糖塑技艺传承工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争做新时代非遗人。王春晶致力于公益支教事业九年,将传统文化糖塑技艺无偿送进贫困乡村小学、幼儿园、社会福利院等。她多次开展非遗传承公开课,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体验非遗,爱上吹糖人,从而传承这项非遗技艺。这是王春晶作为青年非遗人的责任和担当。

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糖塑技艺的由来、演变、发展与现状,通过学习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糖塑技艺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王春晶围绕技艺展示、制作讲解、小组讨论、实践练习4大部分进行课程设计。

在课堂上,她向学生们展示实物作品,让学生们通过妙趣横生的实物作品对糖塑技艺产生兴趣。王春晶深入浅出地讲解糖塑技艺的制作手法、形状形态的展现、糖塑技艺的表现方式、辅助工具的使用方法,以此来让学生对糖塑技艺有更深入的了解。她还把糖塑实例带进课堂,让同学们充分解析作品的形状形态,体验制作过程,真正着手操作练习。王春晶以《十二生肖》的糖塑作品为主题,增加传承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将传统文化融入非遗课堂,让更多孩子爱上传统,爱上中华文化,将文化自信深耕厚植于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花棍轻巧舞盛世

非遗技艺:庆安花棍舞

传承人:赵滢滢

赵滢滢,女,1989年出生,现任庆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股负责人、国家三级演员、黑龙江省舞蹈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庆安花棍舞”传承人,庆安县政协委员,庆安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赵滢滢作为“庆安花棍舞”传承人,多年来坚持深入基层进行辅导,共下乡辅导多个学校、军营、乡镇、街道(社区),辅导人数10000余人,培养了大批的花棍舞人才,为非遗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滢滢常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传承好保护好,发挥独特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赵滢滢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不断了解“庆安花棍舞”历史,时刻以极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庆安花棍舞”非遗传承工作,自觉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

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庆安花棍舞这一具有寒地黑土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时刻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让文化遗产惠及百姓,实现“庆安花棍舞”全民共享。多年来,赵滢滢一直致力于花棍舞的传承和发扬,积极参与进院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广场、进军营“五进”活动,参与花棍舞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全县中小学花棍舞学习者6千多人,街道社区2千人,乡镇村和军营、高校等近2千人。并将“庆安花棍舞”纳入了黑龙江省职业学院、绥化学院等高校的舞蹈系列课程。

为加强特色品牌建设,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滢滢不断走出庆安,展现庆安风采。多年来,赵滢滢参与比赛和展演100余场次,多次接受国家、省、市电视台及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赵滢滢坚信通过传递传统技艺,必将有更多人去积极地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把庆安花棍舞发扬光大,争取舞出龙江,舞向世界,舞向全国!

留续文化传新人

非遗技艺:鄂伦春族赞达仁

传承人:关金芳

关金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伦春族《赞达仁》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伦春族《传统服饰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伦春族萨满服饰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伦春传统美术《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伦春族《萨满祭祀》代表性传承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伦春族《摩苏昆说唱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关金芳精通鄂伦春族语言,可以讲解鄂伦春民族故事百余个,演唱鄂伦春民歌1260余首,掌握鄂伦春《摩苏昆》说唱艺术,《吕日格仁舞》《斗熊舞》等鄂伦春传统民间舞蹈,精通传统服饰、萨满服饰、刺绣、剪纸等民族工艺,并能制作鄂伦春族特有建筑“撮罗子”,极其深入地熟知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及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鄂伦春语言环境逐渐消失,原有的民族文化趋于消散。所以,关金芳开始投入到抢救、挖掘、保留、保护、继承、传承、创新和发展鄂伦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

为此她给自己设定了工作目标。关金芳每年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传承活动。2022年在呼玛县第一小学、白银纳中小学、呼玛县呼玛镇长虹社区进行非遗传承等传承活动10次,受众人数500余人。

此外,关金芳始终与政府保持联系,汇报鄂伦春非遗文化的现状,提出如何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多次得到呼玛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她经常与县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沟通联系,提出建议,完善鄂伦春族非遗文化调查记录体系,建立档案库,档案数字化建设,拍摄非遗文化、保存图片及影像资料,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完善鄂伦春族代表性项目制度,加强非遗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

关金芳还协助政府出版呼玛县鄂伦春民歌集,打造了鄂伦春风情园以及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和鄂伦春手工技艺实践基地。经关金芳的不懈努力,呼玛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保护措施,出台相关文件,给呼玛县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支持传承人们做好鄂伦春语言的抢救、传承、保护工作。

银针穿绣传承赓续

非遗技艺:鄂伦春刺绣

传承人:关小云

关小云,女,鄂伦春族,中共党员,中国民协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省级第二批非遗传承人(鄂伦春族刺绣技艺)。

十多年来,关小云一直奋战在鄂伦春非遗战线上,她勤奋努力,协助地、县文化和非遗部门,每年都举办非遗传承和培训班,并亲自讲授鄂伦春刺绣技艺,倡议发起了鄂伦春民间文化“白桦奖”的评选活动,成功举办了三次鄂伦春剪纸,刺绣及手工艺大赛活动,极大地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

关小云深深地热爱鄂伦春民族文化事业,以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为繁荣鄂伦春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忘初心,弘扬民族文化。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关小云深知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面对鄂伦春文化逐渐失传和消失的困境,关小云主动承担起挖掘和抢救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任。20多年来,共出版了《大兴安岭鄂伦春》《鄂伦春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中国鄂伦春族》等8部专(合)著。这些学术专著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和知名度。2005年以来,关小云以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为己任,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因为她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护好、传承好。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小云主动开展鄂伦春非遗的普查、挖掘、整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申报,如鄂伦春桦树皮船制作技艺、鄂伦春萨满舞和祭祀、鄂伦春刺绣技艺等,这些项目均获准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09年关小云荣获省级非遗传承人,从那时起,关小云把鄂伦春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作为终身工作,在县乡群众之间搭起传承的桥梁,日夜奔忙,协助县文化部门多次举办鄂伦春刺绣培训,为鄂伦春姐妹送温暖、送技能。2015年关小云倡议发起了鄂伦春民间文化“白桦奖”的评选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鄂伦春族刺绣和剪纸大赛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极大地推动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

此外,关小云每年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传承活动。2022年在塔河县中小学实践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传承活动3次,受众人数150余人,在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传承活动2次,受众人数100余人。为鄂伦春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懈地努力,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在奉献中谱写赞歌。

葫芦成纸烙笔成画

非遗技艺:葫芦烙画

传承人:王猛

王猛,1977年生人,2021年12月入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传承传统技艺,王猛设立非遗工作室,寒暑假免费为学生开放,免费教授烙画葫芦制作技艺。此外,王猛还将非遗技艺传授与学校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非遗传授实践课程,每节课时长都超过2小时,平均每节课教授学生人数约30人。王猛从事教学的二十余年中,培养非遗爱好者4000余人。带领学生参加各项公益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区、市等美术教研活动,充分培养了小学阶段的美术素养和非遗认知。

王猛利用各种节假日在各大商场开展免费培训讲座,边讲边做。使非遗技艺来到百姓身边,让百姓看见非遗,懂得非遗,认知非遗,学习非遗,扩大非遗文化受众群体,极大提升百姓对于非遗技艺的兴趣。他现场制作的作品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赞扬。在几次的电视台采访中,王猛大力宣传了让百姓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的重要性,通过让百姓爱上非遗,增强他们对非遗人手艺人的尊重和认知,从而欣赏和热爱东北地区的非遗文化。

王猛还利用公益课堂、非遗进校园培训广招徒弟。在非遗进校园的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对非遗手艺的技艺技术操作,培养优秀且技艺高超的预备传承人。

近年来,王猛在桦树小学校、南岗区华兴小学、香坊区热电小学校、阿城区向阳小学校均开展过公益授课活动,带领非遗进入校园。王猛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于太阳岛公园举办的龙广在线非遗活动中接受采访并参与讲座,在省非遗中心组织录制的非遗节目现场进行展演与宣传。王猛的所有公益活动均以长期授课形式存在,杜绝三分热度,坚持久久为功。

非遗技艺得到弘扬和传承是王猛一生的追求,他将为此弦歌不辍,奋力将非遗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来信来访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中山路197号 邮政编码:150001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备案号:黑ICP备05004173号-4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252号

智能问答机器人 hi! 我是智小龙
微信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