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 小
1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安宏 胡瑛
“鲁日格勒”在达斡尔族语中可引申为“跳起来”,汉语译为“燃烧”或“兴旺”。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又称“哈库麦勒”、“阿罕伯”、“郎突达贝”、“哈根麦勒格”等,因地而异,是达斡尔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多为妇女自娱性表演,对生产生活中的采集、狩猎、动物等行为或事物,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等手法进行摹拟,既有原始狩猎歌舞的特征,又有宫廷歌舞的痕迹。表演分“赛歌”、“对舞”、“打斗”三段,没有乐器伴奏,用歌曲或呼号来统一舞蹈节奏及舞姿。歌曲是黑龙江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
2 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关扣尼
“吕日格仁”即鄂伦春族语“舞蹈”。黑龙江大兴安岭发掘并保护的鄂伦春族“吕日格仁”,大致可分为娱乐性、仪式性和宗教性三类,有“弓箭舞”(宗教舞蹈)、“篝火舞”(自娱性舞蹈)和“熟皮子舞”(狩猎生活舞)等几种。其动作一般都由慢至快,以抒情优美的舞蹈为开始,用激烈豪迈的群体性表演达到高潮并结束。无音乐伴奏,大多边歌边舞。“哲黑哲”、“加黑哲”等衬词是伴舞时人们高呼的节奏口号。
3 满族东海莽式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孟秀霞
“莽式”为满语舞蹈之意。清·杨宾在《柳边记略》中对“莽式”有描述:“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满族东海莽式舞流布与传承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一带,民间俗称“九折十八式”,由男子和女子群舞的不同段落构成,舞姿轻盈,音乐优美,情节曲折,充满情趣,是满族舞蹈的总汇和基础。
4 满族巴拉莽式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
满族巴拉莽式是萨满祭天、祭山仪式(即跳神)完毕后,由男女青年起舞直至深夜的群体舞蹈。舞者皆赤膊披发,男着皮裙持手铃,女着柳叶裙。舞蹈有8段,传承下来有“开门红”、“满堂红”、“二点鼓”、“整阵容”和“喜火乐”等5段。巴拉人属黑龙江满族的一支,祖居牡丹江西部张广才岭山区,以狩猎为生,清中后期才下山定居,保持着每年春季祭天、祭山的传统习俗。巴拉莽式充分反映了满族先民在远古时对自然、生命和生殖的崇拜。
5 鄂伦春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关扣尼
鄂伦春族萨满舞源于本民族的萨满祭祀仪式,是萨满敬祭神灵保佑或祈求狩猎丰收的仪式性、祭祀性舞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传承的鄂伦春族萨满舞,是鄂伦春族聚集地延续并保留下来的传统萨满祭祀中的创世神话与原始歌舞敬神祭礼,将敬神、祈祷和娱乐包容一身。既有萨满个人别具一格的独舞,也包含观众随性而起的娱乐性群体舞蹈。
6 赫哲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双鸭山市饶河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葛玉霞葛延伟
赫哲族萨满舞是萨满教仪式中派生出的宗教舞蹈。分布于黑龙江双鸭山饶河一带的赫哲族萨满舞蹈,以萨满鼓击节伴奏,可分为萨满独舞、主祭萨满与助手的双人舞以及在萨满引导下部落众多成员集体参与的大型群舞等。赫哲族先人们笃信神灵,认为萨满是人神之间沟通的神秘使者,萨满能通晓天地并包治人的百病,故萨满舞成为本民族求神驱鬼、避邪消灾的重要仪式性舞蹈。
7 达斡尔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郭德才吴文发
达斡尔族萨满舞是一种宗教兼巫医性质的舞蹈仪式。由主神(师傅)和二神(徒弟)组成,若干人帮腔烘托气氛。主神和二神左手各拿一面神鼓,右手拿鼓锤边跳边唱边敲,众人帮腔。内容为祈求平安、求医问药、消灾祛病、占卜凶吉等不同求神愿望。达斡尔族萨满舞载歌载舞,表演即兴性强,不受场地大小、时间长短限制,舞蹈动作沉稳有力、粗犷奔放,颇具神秘色彩。
8 满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泰来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郑玉萍张振海
满族萨满舞是萨满教巫师在祭祀、驱邪、祛病等活动中的舞蹈,流传于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满族群众之中。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寓宗教与歌舞之中的萨满舞,成为满族人所喜爱的古老民族文艺形式。在节庆时刻,群众轮番起舞,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表现出满族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主要内涵。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满族联谊会 代表性传承人:李晓燕
流布于黑龙江省阿城满族聚集区的萨满舞,反映了满族先民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乞求上天给予幸福,感谢上苍恩赐丰收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界和各种动植物的敬畏,最终变成宗教祈求,完成其“万物有灵”民族信仰的建设体系。
9 鄂温克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讷河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涂玉芝
鄂温克族萨满舞是鄂温克族通过舞蹈来为生民祈福或驱邪的一种古老形式。主要包含萨满神歌神调和萨满舞蹈,二者统一于萨满仪式活动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神歌的歌词以祭词、祝词、咒词为主,内容很广,多即兴编词;神歌曲调简练,原生粗犷,神秘诡谲;舞蹈原始粗犷,多模仿熊、鹰、蛇、鹿等动物,祈天祭地,动作夸张、激烈、癫狂。萨满舞表演时,穿戴萨满服饰,如神衣神裙、鹿角帽、铜镜、腰铃等,手执神鼓神槌,神鼓(抓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最初由萨满一人完成,逐步演变成大神、二神两人表演,也常有多人帮衬应和。
10 赫哲族天鹅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同江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吴玉梅齐艳华
天鹅舞赫哲族语谓“胡莎德克得依尼”,是赫哲族最有影响的民间舞之一。舞蹈者模仿天鹅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煽动,双脚向前缓动,犹如天鹅在水中自由荡漾;速度渐渐变快,双腿立起向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伴随表演,时而模拟天鹅叫声。赫哲族天鹅舞形象地展示出赫哲族人纯朴善良的品格。
11 赫哲族鹿神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佳木斯市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尤忠美
鹿神舞是赫哲族祭祀虎神时跳的舞蹈,源于赫哲族先民对虎神的崇拜,把猎物丰收寄托于虎神的保佑。每年九月九,赫哲族人都要点上篝火,供上酒肉,载歌载舞,跟着萨满跳鹿神舞祭祀虎神,庆祝出猎顺心如意,祝贺部族人丁兴旺,故这天又称鹿神节。
12 满族杨烈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
满族杨烈舞是反映满族八旗官兵骑射武功神勇、赞颂先祖英武业绩的舞蹈,进入宫廷后称“庆隆舞”,流传于黑龙江宁古塔满族聚居区。每逢春节时表演,舞者2人(或9人),1人(或8人)着戎装扮八旗军士,另一人扮民间传说中的“妈狐子”,表现军士骑马持弓射杀怪兽的情节。满族杨烈舞具有民族原生态风貌,突出表现渔猎、骑射文化的特征。
13 朝鲜族刀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金艺花
朝鲜族刀舞是一种由剑舞演化而来的舞蹈,具有上千年历史。传说古朝鲜新罗国有位名叫黄昌郎的壮士,七岁时就能挥舞长剑表演,气势如虹。只身来到百济市舞剑,观众深深为其剑术所吸引。百济王听说以后,召入宫中表演。黄昌郎借舞剑之机刺杀百济王,自己也被杀害。新罗国人民为缅怀黄昌郎的义举,面带假面具,手持折半的刀,仿照他从前的表演,刀舞由此而来。
14 鄂伦春族篝火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嘉荫县群众艺术馆
鄂伦春族篝火舞是鄂伦春族的一种祭祀舞蹈。鄂伦春族敬仰和信奉火神,“火”是其重要图腾之一。鄂伦春族把“透欧博如坎”女神作为火的主人,每当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时,人们须跳起篝火舞向它供祭一次。
15 鄂伦春族斗熊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嘉荫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杜玉兰
斗熊舞是鄂伦春族的一种娱乐形式,多与歌谣连唱,载歌载舞。基本步伐有拖步、搏斗士步伐等。舞曲经常以“额呼兰德”、“额乎德乎”、“介边介回”等词为衬词,同时还有“哲黑哲”、“加黑加”、“达乎达乎”之类衬词,作为伴奏的节奏呼号。黑熊搏斗舞一般为二人对舞,模拟黑熊形象,一般不用伴奏,边歌边舞。每当狩猎满载而归,就在篝火堆旁吃肉、喝酒、娱乐,跳起斗熊舞抒发内心喜悦。鄂伦春斗熊舞弥补了鄂伦春族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缺憾,印证了弥足珍贵的鄂伦春人原始狩猎时代的基本生产生活形态。
16 朝鲜族顶水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姜顺今
顶水舞因舞者顶着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妇女表演的传统舞蹈,源于生活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朝鲜族妇女到河边用坛子取水,由于手托着后背上的孩子,就用头顶着水罐而回。舞蹈以“踏波步”、“挫垫步”和“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动作,舞姿轻松优美,舞蹈抒发了取水人欢乐喜悦的情感。为便于起舞,舞者多用纸糊或玻璃钢水罐,罐上绘有漂亮花纹,轻巧别致。
17 朝鲜族牙拍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金成春
牙拍舞属朝鲜族古典宫廷舞,分祭乐舞和宴饮助兴乐舞。牙拍即笏(hù),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手持的工具。现今的牙拍舞经宫廷乐师加工后传入民间,依然保留着原舞的基本特征。舞蹈分三种,一是独舞,二是双人舞,三是群舞,三种形式均承袭了朝鲜族宫廷乐舞的表演风格,典雅温柔,含蓄深沉,音乐曲调流畅,委婉柔情。
18 朝鲜族农乐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李荣
农乐舞是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融音乐、舞蹈、歌唱为一体,表现出民族民间艺术崇尚世俗、快乐、自由的基因。其源于农民劳作一年丰收后的喜悦举止,亦有古代祭祀丰收、感谢上苍的多重成分。作为朝鲜族的民间传统活动,体现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消除田间劳作疲惫、抒发丰收欢乐、渴望取得更大丰收的心愿。
19 朝鲜族长鼓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金顺善
长鼓舞来源于朝鲜族传统舞蹈“农乐舞”,它具有千年的历史。因其舞种古老,充分表现出古朴典雅、刚柔兼备、优美飘逸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黑龙江牡丹江海林地区的朝鲜族长鼓舞,融传统舞蹈、音乐、歌唱及鼓乐为一体,舞蹈体现出人、鼓、乐的高度结合,其群体舞蹈气势宏大,姿态豪放,情绪热烈,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康月华
长鼓舞素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鹤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将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20 朝鲜族击打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东宁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崔云准李明子
击打舞属于朝鲜农乐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朝鲜族农民在举行庆祝丰收、嫁娶、祝寿等活动酒宴时的即兴表演,历经百年历史演变。其特点是气氛热烈,节奏明快,动作潇洒,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朝鲜族农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1 朝鲜族碟子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甘南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李顺花车元梅
碟子舞类似于杂技表演,发祥于北朝鲜,二十世纪初开始流传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隆乡兴鲜村。最初是人们在庆祝丰收时在打米场上用吃饭的碟、碗、罐作道具,头顶罐子,即兴起舞。如今演变为表演者头顶6只碗(或更多),碗中盛清水,双手各持2只小碟,碰击作响,配以音乐或歌曲起舞,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体现和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
22 满族拍水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
满族拍水舞又名“拍水茶茶妞”,“茶茶”为女真语少女之意。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一带流传的满族拍水舞,主要表现母亲教女儿们用盆、瓢、勺在河边舀鱼并嬉戏的内容。由1人扮母亲,2人扮姐妹。舞蹈动作有“横影”、“转盆”、“搭盼”、“海青眼”等,具有戏剧性、趣味性和幽默性,直接反映出满族人民远古时的生活状态。
23 鞑子秧歌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孟秀霞
鞑子秧歌是满族民间秧歌的俗称,盛行于黑龙江五常、宁安一带。人物由花棍队、女真人和老鞑子官组成,表演为:“花棍前引路,女真随后边,鞑子压阵角,老妈来回串。”老鞑子官坐抬椅上饮酒,见到美貌姑娘上前调戏,老妈赶来周旋并保护姑娘,并将银牌天使灌醉,老妈带领众人把老鞑子官团团围住一顿痛打。音乐和服饰俱满汉兼用。宁古塔满族鞑子秧歌故事性强,样式独特巧妙,表演生动幽默,诙谐有趣,以秧歌舞蹈的活泼形式再现了故事的全过程,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满族民俗节日里必备的节目。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郎国兴
五常鞑子秧歌来自京城的宫廷内部,是贵族文艺,表现了宫廷生活和征战的场面,没有故事性,从服装、动作、音乐、内容上都表现了满族宫廷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
24 宁安秧歌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体育局代表性传承人:唐甲悦龚云发
宁安秧歌,包括宁古塔龙灯舞和龙凤船。宁古塔龙灯舞,由1887年(光绪13年)宁安县衙门轿子房轿夫老柳头从关内带来并传授。龙灯扎制方式多种,套路多变,生活情趣浓厚。龙凤船由一龙一凤、二个花船组、一个船公和四个“灯架”九人组成。船公指挥众人围绕“灯架”跑出“穿花”、“咬船”等花样,主要动作一是扮艄公“跑船”,二是摆船“跑船”,表现船在水上划行的情景。动作特点是稳、轻、快,上身平稳不晃不扭,脚下圆场步履轻快,如水上飘。
25 东北传统大秧歌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庆市群众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韩明学韩淑双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青冈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王俊清
东北秧歌是一种民间歌舞秧歌形式,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民歌、武术、杂技及地方戏曲的一些表演技艺。黑龙江“三肇”的大秧歌,继承了传统东北秧歌的表演精华,曲牌繁多,以独特的“鼓扎子”定相,还有变幻多样的队形队列,丰富多彩的“小场”表演,歌舞时有多种手持道具,民族特色鲜明。
26 老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鸡西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濮辉 董濮
老舞是富于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东北秧歌。风格火爆泼辣,动作稳健幽默;哏中俏,稳中浪。老是丑角,上下身穿肥大宽边镶花大襟袄、绣花青丝裤,着花鞋,显得笨拙、傻气。脸涂厚粉,通红樱桃口,不对称扫帚眉,额画皱纹,点大黑痣,涂圆圈腮红,耳挂红辣椒,头戴两朵花,手拿木棒槌,右襟挂手帕。基本动作为扭、晃、浪、摆、蹦、跳、逗、甩,表演风格美、稳、浪、爆、狠、辣、燥。常用曲牌《句句双》、《大姑娘美》及《满江红》等。
27 花棍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庆安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许丽萍关静云
花棍舞源于汉、满族“烧香”祭祀舞蹈,俗称“打花棍”、“霸王鞭”、“打连厢”、“将军棒”、“打钱鞭”、“打落子”和“浑身响”等。庆安的花棍舞在传统基础上归纳创作出新的花棍舞动作,在节奏上归纳发展出慢、中、快、三种节奏,同时与东北大秧歌相融合,形成了庆安县特有的花棍舞蹈艺术风格。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孟祥麟戴荣信
库勒村满族花棍秧歌舞源于驻守的八旗军,目前已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即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内保存最完美、最原始、最独特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子持花棍着八旗兵勇服翻转,花棍由驱马鞭的踢、打、磕、拍、别、拐、甩等技巧演变,吸收萨满腰铃舞、汉族秧歌、扇舞等动作和汉族鼓乐、队形及丑角艺术。女子戴满族头饰(花冠),持扇鼓(圆扇)转身、扭腰、击鼓走细步,刚柔相济。满族花棍秧歌舞保留了满族传统文化特色。
28 抬杆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克山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赵立才王明明
抬杆舞是以击打乐为主的一种汉族民间舞。流行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克山一带的抬杆舞,鼓点粗犷奔放,节奏韵律强烈,如同点燃的爆竹,演出动人心弦。伴奏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铙钹、大镲等。表演风格独特,既有杂技式的惊险,又有舞蹈化的优美,体现出动与静的完美结合。
29 高跷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百湖城书艺馆代表性传承人:沈玉国
东北高跷秧歌舞在民间流传已久。以火爆欢快的表演、别开生面的曲牌音乐、传统多样的队形队列变化、丰富多彩的“小场”样式、花样翻新的扇子手绢花、独具鲜明的脚踩木棍绝技,成为了群众群体即兴表演的广场文艺形式。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伊春市艺术研究室 代表性传承人:朱学林
高跷舞俗称踩高跷。跷采用硬质圆木制作,其下圆上扁,中间有一跷踏,两个为一副,高约0.6米。表演时,脚蹬脚踏,用布带把脚和小腿绑在跷踏、跷杆上,外套花裤,或穿特制长衫。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多者四、五十人。解放前只限男性参加,女由男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