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公共服务>旅游线路

【时光交织·呼兰韵事】带你踏遍“满洲谷仓”的魅力足迹

日期:2023-08-21 09:48:51
来源:猎户座 撰稿人:猎户座

字号:

随着“呼哈一夏”龙江湿地艺术节暨户外露营装备展的临近,越来越多的文旅户外爱好者纷纷启程哈尔滨,开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哈尔滨不仅被称为“冰雪文化之都”,更是美丽的冰城夏都,这里拥有着滨水资源、湿地资源、山地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条件,露营旅游作为创新旅游新业态在哈尔滨呈现出复合式发展态势。

随着“慢生活”态度的流行,露营旅游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哈尔滨市呼兰区在文旅融合方面发力,开始在露营、冲浪、蹦极、房车、户外拓展等领域持续发力!

提到“呼兰”,有些人可能知道这是民国才女萧红的故乡,但更多人还是比较陌生,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次龙江湿地艺术节的举办地——呼兰。

呼兰概况

呼兰,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北部的一个市辖区,从市区到呼兰区,开车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

它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也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齐齐哈尔、黑河、墨尔根、布特哈、呼兰)之一。

关于呼兰的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女真语中的"忽剌温"一词,是女真部落的名字;另一种说法是源自满语,意为"烟囱",当时清朝早期在附近设立兵站,砍柴取暖要用到烟囱,因此得名。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名称,也是来源于当地的母亲河——呼兰河。

图源:高德地图

呼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是哈尔滨的北大门,可以辐射整个东北亚,在一江一河的相互交叉下,形成了“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格局,也成为了黑龙江北部及俄罗斯、东北亚的重要通道。因此,呼兰也有“江省邹鲁”“满洲谷仓”之美誉。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呼兰河与松花江、泥河、少陵河、漂河组成了黑龙江境内的“一江四河”,使得当地拥有特别丰富的生态景观,为当地发展生态宜居、休闲旅游产业作出重大贡献。

哈尔滨市很早就开始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湿地城市标志,不仅凸显了寒地湿地的“大气”,国际城市的“灵气”,更充分展示了“东方小巴黎”的“秀气与洋气”,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也是哈尔滨市重点打造的近郊城市湿地旅游目的地之一。此次“呼哈一夏”龙江湿地艺术节的举办地,就是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特色浓郁。

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的故居纪念馆就在这里,这里还拥有着有“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称的天主教堂、呼兰文庙、城隍庙、三光庵、清真寺等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既赋予了呼兰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构筑了呼兰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

呼兰人文

萧红故居纪念馆

如果要开启一场哈尔滨文艺之旅,一定是以萧红故居纪念馆为开篇。

萧红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

1911年,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来离家出走,在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因为家里重男轻女,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1935年,萧红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随后发表长篇小说《马伯乐》《呼兰河传》等,后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虽然仅有31年的短暂人生,却像一颗耀眼的陨星划破了黑暗的夜空。她饱经人间艰辛,历经人生坎坷,把自己的追求与广大社会民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萧红出生于封建家庭,却走上了反封建、争独立、争自由的人生之路,将反抗异族侵略,打碎封建桎梏、关注民生疾苦作为自己的写作目标。

萧红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故乡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与人间百态,在悠远醇厚的乡思中审视与体味人生。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萧红故居纪念馆建于1908年,1986年对外开放,由故居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它是中原四合院建筑群落与东北地方传统民宅形式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萧红纪念馆位于故居西侧,于2011年6月6日——萧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对外开放,主要陈列了萧红原物书籍数十件,以声光电结合手段立体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萧红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思想。

萧红纪念碑

萧红纪念碑坐落在呼兰区西岗公园内东侧,建于1992年11月。墓碑文为阴刻涂金,“萧红之墓”四个字是由萧红生前丈夫端木蕻良先生题写。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萧红墓是青丝冢,棺室内陈放着萧红逝世时,端木蕻良先生剪下来并珍藏了近50余年的一缕青丝。

呼兰文庙

呼兰文庙也就是孔子庙,是祭奠与朝拜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庙宇,也是东北地区保存完整、规制齐全、规模宏大的清晚期古建筑群之一。

呼兰文庙具有典型清晚期古典式建筑风格,它是黑龙江省仅存三座文庙之一,是展示呼兰深厚文化底蕴的窗口,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城隍庙

城隍庙始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是哈尔滨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隍古建筑。

它的建筑历史和建筑风格,对研究呼兰历史文化具是有很大价值,同时也对哈尔滨市的地方文化和民俗经济等历史课题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百年仙人掌

呼兰仙人掌是西岗公园景区的一株奇葩,始植于1896年,由一阮姓人家培育了31年,1927年移入西岗花窖。它在八代花师的培育下,经历了120多年的风雨。现株高8米,直径最粗达20厘米,花株全围近4米。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2010年,呼兰仙人掌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定为“亚洲存活时间最长的人工栽培仙人掌”。

西岗公园

西岗公园位于呼兰区十字街西面高岗处,建建于1916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这里也是当地古迹较为集中的地方。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生态湿地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区东北部,是在松花江与呼兰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的原生态湿地,占地面积38.5平方公里,是中国较大的城市湿地。

公园内水生植物茂盛,大量珍稀鸟类栖息于此,其中有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东方白鹳、丹顶鹤,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大天鹅、白枕鹤、鸳鸯等。这里是鸟类生息繁衍的天堂,也是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亲近自然难得的好去处。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以湿地资源为依托,以自然风光游览、冰雪娱乐体验、水上运动及娱乐、传统文化、特色餐饮、休闲体育、生态养生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可全域全季进行观光休闲活动的生态旅游产品。

宗教建筑

呼兰天主教堂

呼兰天主教堂是由法国传教士戴治逵于1908年主持修建的,整个教堂高35米,采用双塔型、直冲式的建筑模式,是仿哥特式风格的建筑。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教堂具有浓厚的欧式建筑艺术风格,因其外观及内厅与法国巴黎圣母院具有相似之处,所以素有“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称。

民国才女萧红的同学为反对强权压迫,曾到呼兰天主教堂做过修女。萧红小学毕业后,父亲不想让她去哈尔滨读书,曾被迫辍学在家,萧红为了上学就威胁父亲,说不让上学也进教堂做修女。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教堂风格宏伟严谨,既能让人感受到建筑艺术的美感,又能在庄严肃穆中感受到神秘的宗教色彩。青色的砖瓦,斑驳的痕迹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座百年的建筑屹立在呼兰大地上,见证了呼兰的历史迭变。

三光庵

三光庵始建于1912年,复建于1987年,于1992年9月间正式开放,现在是呼兰区著名的佛教场所,拥有着百年历史。重建的“大雄宝殿”采用了仿古式庙宇建筑风格,建筑规模宏大。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许多省内外游客都会慕名而来,拜佛祈福。

清真寺

呼兰清真寺始建于1877年,于1956年迁址,建筑中的大部分构件均源自原建筑。整个建筑分为拜殿、瑶殿两部分,目前是呼兰区内伊斯兰教民们的活动中心。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始建于2007年11月,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主堂采用仿哥特式双塔建筑,局部四层,主堂高度26米,塔顶高度39米,是呼兰区最大的基督教堂。

图源:呼兰区政府官网

美食荟萃

哈尔滨人大部分是山东移民的后代,闯关东带来了齐鲁文化,也带来了鲁菜。哈尔滨饮食文化便是脱胎于鲁菜,以汉人移民的烹饪技法为本,结合本土的满洲饮食文化和部分俄罗斯饮食文化,经过漫长的融合演变,自成一派。特点就是用料十足,甜咸分明,滋味浓郁,绝对让人胃口大开。

锅包肉熘肉段

杀猪菜地三鲜

小鸡炖蘑菇铁锅炖大鹅

猪肉炖粉条东北乱炖

五花肉炖酸菜拔丝地瓜

东北的美食还有很多,绝对能让人吃好且吃饱!当然,来到哈尔滨呼兰,也可以尝尝当地的小吃,比如大列巴、大拉皮、哈尔滨红肠、杜松小肚、烤冷面、冰糖葫芦、冻梨、粘豆包等。

呼兰结语

讲了这么多,是不是更想去哈尔滨呼兰转一转了呢?

其实,哈尔滨市呼兰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民俗文化,比如东北方言、二人转、大秧歌等,都很值得探索,只等你来发现。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来信来访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中山路197号 邮政编码:150001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备案号:黑ICP备05004173号-4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252号

智能问答机器人 hi! 我是智小龙
微信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