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旅要闻>文旅动态>地市信息

以文化铸魂 让文明绽放丨哈尔滨市博物馆喜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日期:2025-05-28 09:55:52
来源:哈尔滨市博物馆 撰稿人:哈尔滨市博物馆

字号: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哈尔滨市博物馆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成为黑龙江省首家入选“全国文明单位”的文博单位。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哈尔滨市博物馆多年深耕馆藏文化、弘扬文博精神的充分肯定,更是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哈尔滨市博物馆位于道里区柳树街13号,国家二级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4.5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培训、文化交流活动于一体的博物馆,也是东北地区体量最大的博物馆集群,在原市委大院柳树街13号主馆院内有16个展馆,哈尔滨各区分布着7个外馆。2023年至今,推出特色展览50余个,举办各类主题社教研学活动300余场。2024年接待游客104万人次。

哈尔滨市博物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依托城市历史文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借助新颖展示形式,以独具特色的展览内容、精彩纷呈的社教活动、新颖活泼的研学课堂、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搭建个体感悟和城市叙事的桥梁,活化历史场景,助力文旅融合,打造城市会客厅,使观众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领略冰城文脉。

守正创新优质展览彰显文博情怀

为提升展览的品质,哈尔滨市博物馆积极拓宽展览策划的视野和思路,努力提升办展水平,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和多元合作。先后引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虎瑩:新时代新命运》和福建昙石山博物馆《见盏·寻味千年造盏工艺》等临时展览,推出《韩美林艺术展》《“冰雪的礼物”中国哈尔滨“亚冬·科学·文明”主题展》《丁香消息—中央大街历史风情展》《铁笔翰墨——邓散木艺术精品展》《沸腾的生活——冰城公交百年印记》《生命密码——韩美林生肖艺术展》等多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展览,获得观众广泛好评。

其中,《韩美林艺术展》吸引15万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相关话题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引发热议,展览的成功举办更是促成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二次握手哈尔滨,为冰城带来《生命密码——韩美林生肖艺术展》;《丁香消息——中央大街历史风情展》由著名作家梁晓声撰写序言,生动再现了中央大街百年的历史风貌与独特风情,入选全国百家博物馆百个热门展览榜单。

科技赋能数字手段拓宽展示路径

哈尔滨市博物馆现有藏品10万余件/套,涵盖历史、艺术、民俗等多元领域,每一件藏品都是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为拓宽藏品展览路径,哈尔滨市博物馆精心打造高标准的文物库房,同时积极推进藏品数字化项目建设,通过高清影像与三维建模技术,让丰富的馆藏资源在前沿科技的映照下闪耀时代的光芒。2025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馆内的数字文物展示“墙”、数字文物展柜和数字全息藏品展示柜正式投入使用,观众只需指尖轻点,即可与文物互动,让历史文化以鲜活姿态呈现在眼前。

深耕馆藏丰富活动奏响文化强音

哈尔滨市博物馆根据馆藏资源特点,多维度、全方位切入,扎实推进社会教育品牌建设,提升互动体验的趣味性,全面提高了活动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形成集“常态化、特色品牌、传统节日”三位一体的社教工作格局。

哈尔滨市博物馆策划了针对儿童、青少年、成年人、银发族等不同群体的社教品牌活动,每逢重大节日与传统假日,会结合传统文化推出主题鲜明的社教活动。端午手作感受民俗与非遗文化的魅力,中秋飞花令品味诗词韵律的独特美感,各类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和参与感极高的互动形式,加强藏品与观众的联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新生,切实提升参与者文化素养,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

活化资源红色馆藏充实研学课堂

作为“黑龙江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黑龙江省科普基地”及各类中小学专项实践基地、各大高校党建共建基地,哈尔滨市博物馆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发挥场馆优势,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主题活动。打造历史、艺术、非遗、红色、冰雪五大定期举办的研学品牌,并在重要节点推出红色主题研学活动,彰显第二课堂的红色教育意义。其中,“全民红色文化探秘行动”一经推出便获得省内众多高校青睐,纷纷报名参与。

依托馆群中黑龙江文学馆的馆藏优势,立足龙江文学,哈尔滨市博物馆面向中学生和大学生推出红色文学研学,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学生们深刻体会文人理想与国家存亡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引导当代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理想。

宣传为翼媒体矩阵赋能第二课堂

哈尔滨市博物馆以宣传为翼,让历史文化突破时空界限,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拍摄并投放了兼具文化深度、用户垂直度和新颖切入角度的宣传片、纪录片、知识科普短片等系列视频,适应“短、平、快”的生活节奏,向观众呈现趣味活动、优质展览和藏品故事,将文化历史科普与主题宣传完美结合,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哈尔滨市博物馆持续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宣传内容均在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抖音账号和今日头条等多平台同步推送,形成媒体矩阵。其中,微信公众平台自开通以来,4年间累计发布700余篇优质推文,粉丝量飙升至36万;视频号、抖音号推出500余条精品视频,以生动鲜活的镜头语言展现文博魅力。12场线上直播更是掀起观展热潮,累计观看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让沉睡的文物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也让哈尔滨市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持续攀升。

同时,哈尔滨市博物馆积极打造媒体宣传体系,拓宽投放渠道,突破单一视角束缚。23年至今,获得了30余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发布报道超600篇,其中包括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国家级媒体,龙头新闻、极光新闻等多家省级媒体,形成了媒体宣传矩阵,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的魅力。

软硬兼备品质服务提升观众体验

为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在旅游季和法定节日,哈尔滨市博物馆均延长开放时间,更好地服务社会。

哈尔滨市博物馆始终坚持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关注硬件设施水平,2024年11月完成了中心库房设备设施的提升改造,保障藏品安全,提升参观者观展体验。馆内设置有无障碍通道、第三卫生间、爱心轮椅、公共药箱、应急针线包、公益阅读书架和共享雨伞等,并在母婴室常备婴儿尿不湿,向观众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参观环境。

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哈尔滨市博物馆从讲解服务、经营业态和文创开发等多方面着手,定期举办讲解员和客服人员的培训与考评,以“外树形象内强业务”为原则,推进讲解和接待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与专业化建设,彰显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助力亚冬志愿服务点燃城市热情

为积极推进亚冬会城市侧志愿服务工作有序进行,哈尔滨市博物馆举办“哈博燃情志愿亚冬”城市侧志愿者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加强志愿者的信念感。同时,联络省内多所高校,选拔50名优秀志愿者,组织开展亚冬会专项培训工作,增加中外文多语翻译引导、文化展示及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内容,提升志愿服务精细化水平,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志愿服务总时长1800余个小时(1个月)。

亚冬会筹备期间,哈尔滨市博物馆组织开展了多场“小小讲解员”助力亚冬培训活动,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亚冬、助力亚冬。

为更好提升哈尔滨的国际形象,‌方便外国游客到馆参观,哈尔滨市博物馆对馆内标志标识等展示行为进行了全面梳理,增设公共场所外文标识及展馆展板双语解说词,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沟通障碍,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成绩斐然砥砺奋进铸就文博形象

守正、赓续、传承、出新是哈博人秉持的信念,2023年哈尔滨市博物馆被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评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并先后获得了“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标兵”、2023—2024哈尔滨冰雪旅游季“诚信之星”单位等称号。2023年有四名讲解员获得了全省红色讲解员十佳称号。2024年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哈尔滨市博物馆跳级晋升国家二级博物馆。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哈尔滨市博物馆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对于哈尔滨市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却绝不会是终点。未来,哈尔滨市博物馆将继续努力,对标国家一级博物馆,持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以文化为笔,以文明为墨,以文化铸魂,让文明绽放,书写新时代“博物馆与城市共成长”的华章,让厚重的历史积淀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来信来访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中山路197号 邮政编码:150001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备案号:黑ICP备05004173号-4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252号

智能问答机器人 hi! 我是智小龙
微信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