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说 | 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平头鸭嘴龙骨架化石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
文物,承载着赫赫的文明;文物,传承着灿烂的文化。文物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件文物,无不传递着历史的印记,写就着历史的风霜。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宝藏,期待着世人打开尘封的秘密,重现璀璨的光彩。虽说“文物无声”,但却“历史有语”。文旅龙江公众号特开设《文物说》栏目,让收藏在龙江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吉祥、威严而又神奇的象征,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龙”。但在我国黑龙江省的北缘却有个与“龙”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嘉荫龙骨山。这里6500万年前曾是恐龙生活的乐园。
嘉荫龙骨山盛名远播还是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黑龙江满洲龙”是产自中国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飘落异乡,几度易名,身世离奇,在我国恐龙发现和研究史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还享有“神州第一龙”的美誉。其故乡嘉荫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并经科学纪录的恐龙化石发现地而蜚声海内外。
从1978年以来,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嘉荫龙骨山进行了六次抢救性大规模野外发掘,其中以1978-1979年这次嘉荫龙骨山恐龙大发掘意义尤为重大,填补了我省没有完整恐龙骨架化石的空白。两年的野外发掘在嘉荫龙骨山地区挖掘出1400多件化石,黑龙江省博物馆用这些化石组成两具黑龙江满洲龙骨架,其中最大的一具真骨含量近90%,但不幸1994年在吉林巡展毁于火灾。目前这具是黑龙江省博物馆当时唯一幸存的恐龙化石骨架。黑龙江省嘉荫县龙骨山这次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收获最多的一次恐龙发掘,恐龙的首次发掘对我省乃至全国的恐龙研究有着极深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曾被评为黑龙江省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我们见到的这具黑龙江满洲龙是生活在6500万年前,已经灭绝了的爬行动物。因为它的嘴巴扁阔和鸭子的嘴十分相似,所以为我们称它为鸭嘴龙。
我们希望大自然留下的得天独厚的恐龙资源将作为黑龙江的文化使者,在国内外展馆之间的交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了解、热爱我们的恐龙,热爱保护我们的家园。走进恐龙的世界,去探索无穷的奥秘!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备案号:黑ICP备05004173号-4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252号